历史上那些为了争夺皇位而不择手段的次子幼子们,通常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敢于在关键时刻冒险。这是一种典型的流氓性格。那么,这些历史上的“后太子”为何具有流氓性格?而具备这种性格的人往往能成功地成为“后太子”,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几个熟悉的例子来分析。

扶苏是胡亥的大哥,在秦朝虽然还未建立儒家“长兄为父”的纲常传统,但长幼依然有别。起初,胡亥对大哥是毕恭毕敬,但随着赵高的蛊惑,他开始谋求皇位,从而暴露了其流氓本性,并且利用了大哥仁慈的一面轻易干掉了他。尽管扶苏是秦始皇合法继承人的正统太子,但胡亥却更接近秦始皇那种残暴嗜杀、流氓本色的精神。

同样地,只要从才华与能力来看,杨广也只配称小流氓。他实施了一系列大清洗,将兄弟十二人屠戮一空,并加剧刑罚,使得他的行为更加严厉和无情。但他力不从心,与父亲秦始皇那样的残忍雄霸天下相比,他显得力不胜任。而杨勇作为大哥,却因为直率、宽厚,不善伪装和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被弟弟所战胜。

李世民之于李建成也是如此。大哥宽厚,而二弟则狠辣。在玄武门事变中,二弟排兵布阵,而大哥几乎毫无反击之势。李世民既没有像胡亥那样纯粹的流氓,也没有像杨广那样仅仅靠力量赢得一切。他以一种高超的手段干掉了亲兄弟,还获得了被迫不得已挽狂澜救国的美名。尽管他的才华超过了自己的兄长,但为什么仍旧能够夺取王位?

这些案例似乎呈现出一个奇异的事实:中国历史上的天子的位置并不需要偷窃或盗取,只需使用任何手段即可取得。如果说封建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笼子,那么唯有英雄与流氓才能在外自由跳跃,而良民与仁者则只能在笼内画圈,为牢笼永远画圈,无胆跳出牢笼。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舞台上,最吃得开的是那些具有流氓特质的人物。而英雄与 流氶之间不断转换,他们成功或失败都可能使他们变成英雄或走向混沌。当评价天子的品质时,其是否能够稳坐江山实际上就是检验唯一标准之一。

所以,当把这些人物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发现,即便是在做出相同选择——干掉亲兄弟——功败垂成的人如胡亥和杨广被视作纯粹的流氓,而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大将军李世民,则显露出真正英雄的一面。这份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又如何令人感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