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看这样一个事实:皇帝的头几胎子女多是短命鬼。顺治帝的长子、长女是这类中人,康熙帝的头六个子女都在4岁以前亡故,雍正帝的大女儿和头三个儿子也是殇逝的,乾隆帝的长、次女及次子分别活了2岁、1岁、9岁,嘉庆帝的长子和长、次女均于4岁以前离开他们的父皇,道光帝的头六个子女和康熙帝的一样,没有一个人能够活到成年,咸丰帝的长子亦是幼殇的。上面提到的就有25人,占殇逝总数的一半强。死去这些婴幼儿出生时,他们父亲年龄都很小:顺治帝15岁得其长女;康熙帝14岁做了父亲,其所夭亡之六个孩子全是在18岁以前出生的;雍正帝所殁之长子的情形与此相似,是他17岁那年才诞下来的;清朝前7位皇帝始生育,每人平均生养21人,但到了咸丰后,这一数字锐减至仅3人,其后同治、大光绪两代则完全没有留下后嗣。皇室遗腹人的数量,与他们享年之间有一定关联,如顺治即使早逝24岁,如果能延续寿命,或许还会添置更多继承者。但并非绝对如此,因为咸丰26歲时又娶妻载淳,并且在此期间保持健康,又处于生育高峰期,但最终未能再添分量,只能证明他的身体状况不佳。他失去了继续繁衍後嗣的地位。这一切说明两者间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即皇权虚弱,无力励精图治;国力不足,也使得君主忧虑过度心劳无比,使身体状况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就像咸丰、大光绪等一样,不但自己难以久居世间,而且可能无法保障好嗣。
七位历代君王共有80名妃嫔所产下的孩子,其中每位妃嫔平均只生产1.8个孩子。其中,最为康熙多产的是德妃(孝恭仁皇后)与诚亲王允祉母亲荣妃,她们各自生产了6个孩子。此外还有怡亲王允祥三兄妹,由敬敏贵妃给予生命,它们是在康熙二十五年至三十年的6年内连续诞生的,而密妃王氏在康熙三十二年至四十年的8年里,为大太监诞下了3名公主之男。而襄嫔高氏则在41-45周围给予了2名公主之男。这一系列的事实清楚地表明,对某些后宫成员产生喜爱或宠幸某段时间,可以极大地增加她们所生的孩子数量,因此可见,在古代帝国体系中,“多妻制”确实是一个造成众多继承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每位皇室成员往往拥有众多配偶,这种结构本身就是导致家庭人口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对于那些被宠信较深或者特殊待遇的人来说,更容易得到机会去繁衍更多的人口,从而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情景。在这个复杂的情境中,一方面要考虑到自然恩赐,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社会制度对个人生活选择和行为影响的情况。此外,还应当看到历史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如何反作用于人类行为等问题,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最后,我们可以推测,当一个国家处于战乱频仍或经济困顿的时候,那里的统治阶级必然会更加焦虑不安,他们的心理压力巨大,这种压力不仅直接影响到他们自己的健康,也间接影响到他们家中的婚姻与性生活,从而进一步削弱国家力量。如果说这是从家族内部角度来分析的话,那么从更宏观层面来看,这实际上是一种“回音壁效应”,即国家内部的问题最终反射回到了最高领导层身上,让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微妙变化来洞察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