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乃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老爸杨忠,其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杨坚在称帝之后,出于对父亲的孝顺之心,将其追谥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即隋太祖。然而,这个称谓并非直接被用来形容杨坚,因为这涉及到“谥号”和“庙号”的区别。
古代对于君主的评价,有褒有贬,因此存在两种谥法。一方面,是对文、德双全、治世安邦之君如晋文公重耳、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等人的赞誉;另一方面,也有一种平谥,为那些虽无大过但国家衰亡者所赐,如后来的平庸而又不失荣耀的君主。
至于庙号,它与谥号相似,但更侧重于后人评定历史功绩,只有在国家有显著成就且子孙永远祭祀的人才会获得此称呼。如汉朝中的太祖刘邦、高祖,太宗文帝,以及中宗宣帝等人。
自唐朝开始,此类尊称逐渐增多,如唐高祖李渊便被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而后续加冠越来越多,以至变味无穷,不再仅仅作为评价,而更多成为一种仪式性质的附加。因此,开国皇帝通常被称作“祖”,而继任者则以“宗”字命名,如唐高宗和宋太宗。而明朝例外,其中朱棣即明成祖,因自身打天下功绩得到认可。
明朝特别的情况还涉及到了“大礼议”事件。在这个规矩中,每个正殿只能供奉九位先辈,当时已有的八位都已经占据了位置,所以明太祖朱元璋不可移动,只能将最末一位移走,即明太宗朱棣。此外清朝康熙也得到了圣祖这一尊称,由雍正颁赠,并赞扬他具有再造之功尤为重要。
另外还有仁宗、孝宗这样的贤能君主,比如宋仁宗思慮深远。而玄宗真宗则因为喜好玄虚事务或文学艺术而备受关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年号变得更加简洁易记,比如从多个年号转变到单一年號,使得这些信息变得更加直观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