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忆起天津邮政文史馆藏的一件珍贵物品——年间中华邮政坎肩。静海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先民在这里活动已经有了记载。在汉朝初年,这里被命名为东平舒,而北宋太平兴国七年的时候,它与乾宁县并入军区。到了宋大观年间,静海县正式成立,并在明洪武初期更名为静海县。
公元959年,当时后周世宗北伐辽国,成功拿下南燕的全部土地,为北宋与辽国之间界河(如今的海河、大清河)的基础奠定了下来。当时天津地区正处于双方交界线上,海河以北属于辽幽都府(后改称析津府),而海河以南则是北宋高阳关路乾宁军和沧州清池县。这段时间内,由于防御辽兵的掳掠和骚扰,宋朝政府在塘泊方向设置了一系列“寨”、“铺”等军事据点。在清池县,有五个寨——乾符、巷姑、三女、泥姑、小南河;而在乾宁军中,还有六个寨——钓台、独流北、当城、沙涡、百万涡。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守卫点,如钓台寨,以担任防卫任务及交通邮驿工作。
赵匡胤建立宋朝第二年的命令规定:“诸道邮传以军卒递”,实行“以军卒代民役”的制度,从事邮驿的事务的人们被称作“铺兵”。
奉新驿位于静海县南城外,大运河畔,是由邑令尚朴于明永乐三年(1405)设立的一个重要地点,它属天津卫,并且水陆相互连接。奉新驿作为极冲级水驿,其位置紧邻杨柳青25公里远,在双塘渡7.5公里之内,是一条连接南北两地的重要通道。
《沽河杂咏》中的诗句“燕山府里界河横,辽宋分疆是武清;海口叉连三女寨,古来天堑最分明。”表达了这一区域长久以来对峙的情形,以及辽军多次越界侵犯的情况。尤其是在杨家将与其在这片地方进行激战的地方留下许多故事和遗址。一共有三处戍寨,其中钓台寨所在地就被称作古城洼。这座古城垣久已废弃,但依旧可见踪影,被认为是曾经存在过的一个大营地之一。根据《静海县志》的记载,“钓台村西北二里许有古城”,这个遗址一直保留着过去的一部分痕迹,即使经过数百年的风化也能勉强看出原有的轮廓。而焦庄子村据说就是焦赞驻扎的地方,而谭庄子则可能是探马 驻扎的地带,因为它曾经叫做探马庄。此外还有王二庄,那里的佘太君每次临战都会登高望敌,所以又被称为望儿庄。在这些地方,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充满了历史故事和文化瑰宝,让人不禁感慨那些往昔英雄豪杰们留下的足迹如何历久弥新,不仅体现在历史文献中,也反映在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地理环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