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制而来,历经演变。初年,以“休息民力”政策减轻百姓负担,但保留秦朝的高度集中统一。武帝时期,则削弱诸侯王国,加强中央对军权的控制。在频繁用兵中,骑兵成为重要力量,募兵制逐渐兴起。
东汉初期,将郡队裁撤,都试制度取消,使国家军力受损。地方牧守权力增大,在农民起义中出现大小武装集团,最终导致国家衰败。
在中央政治结构上,三公九卿制实行,其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天下大事,而太尉掌握最高武职,但不行军令之权。大将军、骠骑将军等高级将领掌征伐。而后期则设立大司马为最高行政首脑,其位居丞相和御史大夫之上,并且主掌军政。
监軍制度也被沿用,大量官员被派遣以监督战争。此外,还有虎符或“符”、“节”的使用,以便调动各地的士兵出征,同时选定合适的大将与路统帅指挥战役。
在地方层面,上任太守作为最高长官负责地方治安及训练部队;县令兼理县政和管理正卒;乡、亭等基层组织则由官吏管理本地训练正卒、治安邮递户籍和兵役事务。东汉末年,由于州刺史拥有更多权力,不仅领有部队,还能征发士兵,从而埋下割据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