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2年,日本陆军悄然在中国东北边境上释放了许多装有炸弹的小型气球,以利用风力将它们送往苏联腹地。这种偷袭策略对远距离区域造成了影响。在1943年,日本进一步利用此方法攻击美国本土,这标志着“飞象行动”的全面展开。
为了使这些气球穿越太平洋到达美国大陆,它们必须具备庞大的容积和抗耐力,以及精确的气象数据,以确认是否存在西风推动路径。在技术研究所与中央气象部门的合作下,日本制造出巨型气球炸弹,每个高10米、直径5米,用辣椒根强化的糯米纸制成。这类似于冬季风为推动力的装置,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期间发挥作用。为了制作这些巨大的氢气球,数百万人被动员起来,其中包括裱糊匠、女学生、工人和妓女。
这类巨型氢气球能够升至30,000英尺(9058.4米)的高度,由喷射流体推动以120英里时速向东飞行,48小时后可以抵达华盛顿、俄勒冈或蒙大拿州。1944年9月25日,大本营成立了一支专门负责施放这些特种武器的联队,由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直接指挥。他们计划从11月初到次年的3月进行攻击,并且严格要求保密。
从11月1日开始,一共投入了15吨炸弹7500枚、5千克燃烧弹30000枚以及12千克燃烧弹7500枚共计15000个 气球炸弹。大约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共投放16000多个这样的设备。一旦落地,它们引起森林火灾并伤害到了人畜,而美国方面担心这种攻击会导致国内外恐慌,因此采取措施禁止任何关于“飞象行动”的消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