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隋唐时期,武术界有着一位名叫王显斋的人物,他不仅擅长武艺,还博通今古,天资优异。王显斋隐居于京师十多年,人称他为奇士,无论是百工杂技还是数法,都能过目不忘。他曾经投身道教,与道士学习气功、武术和文化,并背诵了许多道家经书。在逃避婚姻后,他前往峨眉山,然后又去了上海。

他的剑术高超,被人们称为“半仙”、“王剑仙”。他喜欢用粗糙的铁石琢磨制作器皿,以金石之心磨砺自己。他的生性耿直,在当时豺狼当道的社会中,他选择委身于古刹。抗战期间,当日寇逮捕要将他胁迫加入伪组织时,他坚定地拒绝了,他们说:“愿从则生,不从则死。”但他笑着回答:“真心修道者,素来不问,况余为中国人,尤不应参加反对中国政府之组织!”

就在这时,一棵大树旁边,有一个圆形空间被剪得整齐如同新理好的发髻一样。这是王显斎使用手势指挥自然而成的一 圆周。这让日寇无言以对,最终他们罗拜谢罪,并护送他归山。

1965年,这位传奇人物羽化升天,也就是116岁那一年。当提起他的名字,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掌握千八躔等秘奥的人,是万籁声老师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真正的大丈夫,即使得志也行于天下,但如果不得志,也独善其身。

在《隋唐演义》的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英雄形象,而实际上,这个故事并非虚构,而是一个历史人物——王显斎——留给我们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