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的窦氏,字鸣铎,也被称作鸣犊。春秋末期,他是晋国的一位大夫,但他的生卒年份并不明确。他主要活跃在晋定公时期。因为他的采邑位于今天太原古城村一带,那个地方曾经属于狼孟,后来归属阳曲县。《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古城在县西北七里,是春秋时期晋大夫窦鸣铎的食邑所在地,现在村东和北面还有古墙遗址。”因此,从前到后代,都将窦犨视为阳曲人。
传说窦氏是夏朝少康的后裔,他们属于妫姓,因为遭遇了灾难,所以他们的祖先从一个名叫“洞”的地处逃生,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以“窦”为氏(《通志·氏族略》)。随着时间的流转,这个名字传到了后世。
当时正值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各诸侯争霸,而卿大夫们也不尊重诸侯,大肆纵横捭阖,士风日下。但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窦犨却坚持循规蹈矩,以礼治国,并且重视教化,他以卓越的辩才,为国家树立了榜样。在晋国和周边许多国家都有影响,被孔子赞誉为“晋国之贤大夫”。
与此同时,当时执掌晋国政权的是赵鞅,他们政治观点常常产生分歧。当赵鞅铸刑鼎、扩田亩、奖励军功、释放奴隶,大刀阔斧革新政策的时候,“名义上他只是晋卿,但实际上他控制着整个国家,就像诸侯一样拥有土地面积与其他诸侯相仿”。而作为卿以下的大夫之一,对于赵鞅的话语和行动,窦犨多次表达不满意。
有一段对话就能看出两人的冲突:赵简子叹息道:“雀入海成蛤蜊,雉入淮成神鳖,只有人类不能改变自己,而变化又何其迅速?”窦犨回应说:“我听闻君子悲的是无人,不悲的是无利;悲无德,不悲无宠;不愿见其名字不显,不愿见其年岁不到。”范、中行二家虽然并非关心百姓安危,却想要独自掌握晋国政权,如今他们的孙子们将要种植庄稼于齐州,而宗庙中的牺牲仅仅用来耕作田地。这一切变化发生得多么快?这个问题让人惊叹。
这种思想上的激烈对抗,最终导致了两人之间不可调和的情感,最终埋下了一场赵鞅杀害窦犨命运共同体的事故。而站在孔子的角度——提倡兴灭国、继绝世以及举拔逸民——尽管如此,在这乱象中仍然有人像窦犨这样敢言直谏,用生命维护周礼尊严,即便是在死后也被人们敬仰如同圣贤一般。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怀念这位伟大的人物,他不仅被奉为贤大夫,还被认为是一位功德超群的大圣人或者神明。而太原人民更是把他视作历史上最伟大的领导者之一,因为在他的努力下,这片土地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使得人们能够安居乐业,一直以来都有关于他的故事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