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50年考入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科,从表演的道路上开始了我的艺术之旅,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958年,梅兰芳来到安徽,她在一次黄梅戏表演中饰演杨排风一角,我对她的表现颇为赞赏,并有幸亲自从她那里学习化妆和挑花线的动作,这些经历至今仍深刻铭记在我心中。进入黄梅剧团后,我扮演过各种角色,从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到娃娃生,每一角色都让我耳濡目染,获益匪浅。
1980年,我踏上了导演之路,在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进修。在那里,我系统地学习了世界各流派的戏曲理论,并且经常自编、自导、自演,与同学们互相学习,这段时间里我们之间的热情与劲头十足。一年后回归剧团后,就参与到了去港进行表演节目的项目中,再次排出了《龙女》,在选择角色的过程中就发现马兰个人的魅力和形象,使得最终定下由马兰饰演龙女。而之后又继续排出了《风尘女画家》和《无事生非》这三部作品被人称为“马兰三部曲”,其实也正是孙怀仁作为导 演所完成的三部作品。我作为学者出身,对于导 演时尤其重视如何帮助那些需要更多指导的小伙伴们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塑造人物。这使得我不仅成为了他们心中的镜子,也成为了他们可靠的心灵朋友。
退休后的岁月里,即便我的脚步渐缓,但对于黄梅戏艺术未来的思考依旧不断。我认为,要想让黄梅戏持续发展,就必须时刻关注观众,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故事的情感真实,让他们愿意走进剧场坐下来欣赏。当然,创新也是必需的一部分,但不能忘记原有的精髓,不应偏离本质。在推动黄梅戏艺术向前发展的大潮中,我如同站在历史交汇点上的人物,一方面是我曾师承严凤英和王少舫,一方面是我给予如马兰和吴亚玲等新一代艺人们指引方向,又为小梅花等新生力量提供舞台。此乃我生命中的重要篇章,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份敬畏与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