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国内掀起了一股壮阔的自主潮流,许多殖民地人民通过各种方式抵抗各类束缚和国力的限制,其中印度的自主运动尤为显著。它与其他国家所采用的浴血奋战的和平斗争不同,它更多依靠的是非暴力手段。其中最著名的是圣雄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和“绝食抗议”思想。这两种思想都能追求民族解放以及国家独立,那真是令人瞩目的景象。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妻子打骂、孩子不听话、固执己见的人没有吃没有喝,这样我们如何能够让他们服从?但甘地接受这种非暴力方法,是基于坚实的信念以及国内情况支持,那可不是在玩耍。
接下来,让我们分析一下什么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这一活动(SatyagrahaMovement)是由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对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运动。在活动中,甘地倡导以非暴力方式抵制当局、构造、法庭、学校和采用总罢工、抵制英货、抗税等形式进行斗争。那样的头脑最大的特征就是长期而持久,不使用武力的力量,其劣势则是极其巨大的挫败了英国殖民统治,但激发了印度人民的士气。但其弱点也很明显,它有着极强的地层范围性,不容许任何形式上的武装,对于那些超出非violent界限的人们,则遭到了仇视与斥责,从而影响了与英国政府斗争,使得效果远未达到完全,没有利于国民真正得到解放。
然而,无论如何,“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在印度谋求民族解放及国家独立时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其倡导者甘地说,也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国母”,深受人们仰慕与爱戴。
圣雄甘底斯的绝食活动,并不是单纯自力的行为,而是紧密相连于“非violent不合作”的那一套活动。他的一生中有记载过18次绝食,每一次都是为了感化人心,传递正义。第一次绝食是在1913年,为一个因通奸事件死亡的一个女孩及其两个儿子的命案所致,他决定进行绝食,并持续7天,然后再持续4个半月,一天只吃一次饭。
1933年,当英国当局对印度实施克制措施时,甘底斯又用绝食来表达反对,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赢得英国人的同情,让他们认识到继续殖民印度并撤离印度是不合理的事情。随后,在1947年的巴基斯坦分裂问题上,他又利用这一策略...
(以下内容省略)
这里需要复杂说明一下,“日无降帝国”之称号,以及二战的情况。当年的英国产居世界霸主之称号,因为它们拥有伟大的国土面积以及广泛无际的殖民帝国,从十八世纪开始击败葡萄牙西班牙之后便声名鹊起,最盛时期覆盖土地面积达3370万平方千米,即全世界海洋面积四分之一,只要太阳东升西落,都在英国河山内晖映!因此号称“日无降帝国”。但那个曾经遍布全球最强大帝王,现在已经收死变动。一百多年的霸业,最终遵循着“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规律,被迫展示出日落西山的心态。特别是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元气大伤。在面临复杂殖民体系下的压迫,以及减少几十年的惨烈战争后的克制式克扣式管理,更使得这片广袤的大陆中的民族产生无穷仇恨与怨气。当民族解放及国家独立的大潮正在某一天爆发时,便如星星之水燎原,全球各处纷纷响应起来,用以挑战这些古老帝国。而疲惫苟且的小小列强,也难以招架。此刻,他们已无法继续维持既有的秩序,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权威迅速崩溃。而此刻,全地球正深入转变着……1804年法国革命;1811年西班牙南美洲独立;1816年阿根廷共和国成立;1821年墨西哥获得自由;1822年巴西成为自治王国;…………一直到1943年越南宣言独立……直至1945荷兰正式承认加里曼丹岛上的苏门答腊邦为完全自治领事体,此前已有27个前宗主国建立或恢复自己的政府。此外,还有一些地区,如菲律宾、新加坡等逐渐走向自立。在这样的背景下,无疑,这股充满决断性的国际形势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苦行者的反思与行动,使他更加坚定认为必须采取更为直接有效的手段来推进他的目标——即通过一种新的政治哲学,即所谓‘真理’(Satya)的实现,以确保人类普遍享受到基本自由和平等权利。这就是为什么他选择提出这个概念,并试图将其作为一种指导原则应用到实际行动中去,比如通过罢工、大规模示威或者其他形式集体行动来表达公众意愿并施加压力给政客们,这些行为虽然可能看起来像是简单的手段,但却蕴含着深远意义:因为它们鼓励人们思考是否存在更好的解决冲突的问题途径,而不是仅仅依赖武力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