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爱京剧。13岁时,患上了肺疾,但他的父亲允于在课余时间教他弹奏梅雨田的胡琴,这不仅让他学会了音乐,还激发了他对京剧艺术的热情。后来,他考中秀才,并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到常熟结婚赵氏。在那里,他不仅听取了许多京剧名家演唱,还博采众长,将所学的岐黄阴阳和五行生克之理融入曲谱,使得琴音更加丰富多彩。他还创作了一些新曲牌,如《柳摇金》、《柳青娘》、《海情歌》,这些作品往复翻转成十四个调律,深受人们喜爱。当时,他被誉为海内四大胡琴圣手之一。

辛亥革命后,陈道安开始在上海行医,并创办了一支业余京剧团队“春雪社”,将这股热情传播到了江南各地。陈道安与常熟业余京剧运动的兴起紧密相连,因为当时他居住在上海,但经常回归故乡虞阳,每次回到这里都受到当地 京剧爱好者的欢迎。1914年,他亲自点拨并操琴,与杨定襄、李振华及陈子小田等人几次合演《洪羊洞》,他们分别扮演生、净、念、表角,为常熟 京剧票友们清唱之始。此后,他定居常熟,又先后成立了“中音俱乐部”、“虞声友社”,吸引了大量成员,他们都尊重陈道安为自己的老师。在那段时间里,常熟业余 京剧达到了空前的盛况。

随着抗战的爆发,陈道安再次离开沪州,而解放之后,他成为了一名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用心记录和推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段历史证明,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艺术界,都有无数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投身于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