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清朝宫廷中,皇帝的女儿被称为公主或格格,这两个称呼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细节。公主之名源自《公羊传》,其中记载了天子将女儿嫁给诸侯时必需与其同姓,以此来确保家族血统的纯正。春秋时期,爵位体系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而在这之后,王以下即属于五等贵族。

"何彼襛矣,美王姬也。" 公叔为了权力而娶了一位魏国的公主,这种婚姻不仅是政治联姻,更是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

除了这些正式的封号,还有郡主、县主等爵位,它们虽然与出身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受封来获得。此外,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女性人物,如太平公主,她不仅是武则天之女,也几乎成为了"武则天第二"的人物。她虽拥有心机和才智,但最终未能达到她的目标,只留下了史书上的轶事。

然而,在满语中,“格格”一词意味着“姑娘”,用以称呼满人贵族少女,无论她们是否有具体的封号或头衔。在清朝,对于嫡福晋和侧福晋都由礼部代表皇室进行册封,并且逐渐按照汉人的习惯重新规定了封号。当非正式地使用这个称呼时,它用于尊称其他高贵的地位女性。此外,即使是亲王低阶妾也有时被叫做格格,即排在庶福晋之后的地方。

据说乾隆帝曾收养一个民间女子作为义女,并赐予她格格的地位。这名民间义女死后,由于不能葬入皇家陵园,便被安葬在专门供公主埋葬的地方。这样的故事揭示了宫廷生活中的复杂关系以及对不同身份女性命运所作出的微妙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