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历史,任何一个统一大陆的朝代初期,都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后,就派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表达了两个意图:希望他们来朝贡,以及要求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这些国书抵达日本后,却遭到了冷遇,不仅没有获得来朝贡的答复,还被杀害。这让朱元璋感到羞辱和愤怒,他威胁要发动军事行动,以征服日本为目的。
面对朱元璋的开战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坚定而有力的回应撰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他既给予了“天朝”的尊重,又暗示了强硬立场。他提醒朱元璋,小小的日本并不惧怕大明,因为两国之间存在着深远的历史背景。首先是南宋灭亡,这让中国失去了其作为榜样的地位;其次是日本抗击蒙古,这提升了他们对抗中国的自信心。
尽管百年之后汉人再次取得独立,但在当时看来,新的明王朝已经不再被视作正统文明,而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文明来说,是一个分支。此刻的大明与日益强大的、日本展现出剑拔弩张的情势。但无论如何,当权者们都拒绝屈服,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有几个关键原因:首先,他们相信自己拥有足够多的人才和资源去反击第二个重要原因则在于,他们认为大 明并没有实力进行海上征伐,从未有过成功记录,因此也就不会轻易采取行动。而最终导致事件不了了之的是,由于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大话压人而已,并且始终未曾真正付诸实践。
随着时间推移,在留下的文献中,可以看到朱元璋将日本列入“不征之国”,似乎他找到了面子—既然对方称我为“天朝”,自称为臣,我也就宽容一些,不再追究之前的事情。这看似宽宏大量,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无奈,因为他明白,即便自己的力量远超对方,也不愿意真刀真枪地与对方交锋。大明时代虽然国家实力显著优越于小小岛国,但从双方互动中的气势上看已经进入一种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