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历史,任何一位统一大业的开国皇帝初登基时,都总是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便派遣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以表达两个愿望:首先是希望日本来朝贡;其次则是要求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这份国书抵达日本后,却遭到了冷遇——不仅未能实现朝贡,也被当地人残忍杀害。这让朱元璋深感羞辱和愤怒,他威胁要出兵攻打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军事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礼相对,并写下了回信。这封信既不卑也不亢,同时又含蓄而有力,其实质上是在给予“天朝”一定程度上的尊重,同时暗示自己不会轻易屈服。小小的日本敢于杀死大明使者的脑袋,这背后涉及两场重大历史变故:南宋灭亡,以及日本抗击蒙古入侵。

在南宋灭亡之前,中国曾经成为日本心目中的榜样。当南宋覆灭时,日本甚至举国哀悼。这显示了他们对中华文明的情感深厚。而随着元朝建立,忽必烈汗试图用7000艘船队征服日本,但最终却因台风被摧毁。此事件增强了日人的自信,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中国。在汉族复兴之后,即便新生的明王朝出现,但在他们眼中已经失去了作为正统华夏文明继承者的资格。

朱元璋看待这些情况时,对于他眼中的“侏儒国家”(指的是当时的小琉球)自然感到轻蔑。但对于怀良亲王来说,他认为自己的国家比起大明更有权利继承中华的大统。他提出了一个观点:虽然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但它从未成功地征服过海岛国家,因此缺乏与海上岛国作战的经验。而且,即便如此,大名皇帝也不会像蒙古远征军那样冒险发动战争,因此他的战争威胁不过是一种空谈罢了。

结果证明,尽管不断受到轻视和挑衅,朱元璋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而是选择保持一种虚张声势但实际无力的态度。最后,在留下的遗嘱中,他正式宣布将Japan定为“不征之国”,似乎因此找到了面子,因为只要对方称呼他为“天子”,那么双方就可以避免直接冲突。

这样的处理方式看似宽宏大量,但其实更多体现了一种无奈—我不再攻击你,你也别再惹我。大明时代,无论力量悬殊还是气势上的平衡都已趋向均衡,这反映出两国之间关系复杂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