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干掉正统太子大哥而做了皇位“合法继承人”的那些次子幼子们,属于“后太子”一列,他们几乎拥有一个共性,即大都是关键时刻敢犯浑者。这是一种典型的流氓性格。
为什么这些历史上的“后太子”都具有流氓性格?而具备这种性格的人往往都成功地升为“后太子”呢?就几个熟悉的例子品析有助说清。
扶苏是胡亥的大哥,秦朝那时虽然尚未建立儒家“长兄为父”的纲常传统,但是长幼依然是有别的。胡亥起初对大哥也是毕恭毕敬,但自从受了奴才赵高的蛊惑打了争皇位的鬼主意后,他的流氓本性就暴露无疑,并成为与大哥博弈的优势。对比小弟,扶苏大哥实在太仁慈,仁慈得近乎优柔寡断,所以一个小流氓轻而易举地干掉了仁厚的大哥。
只不过从才华与能力而论,胡亥对比其父,只配称小流氓。虽然他实行大清洗,屠兄弟十二人,使刑罚更加严厉,但毕竟不能做到其父那样一边残忍一边雄霸天下。他力不从心。胡亥胜扶苏,就继承了秦始皇的精神衣钵——残暴嗜杀的流氓本色,而扶苏的人性化品格却成为造茧自缚,在与哪怕是小流氓竞争中也败下阵来。
再说隋朝皇位继承人争夺战中,大哥杨勇为什么斗不过二弟杨广?因为杨广是个五毒俱全的流氓,而杨勇比起弟弟来,都还不够一个标准的小混蛋。
李建成和他的二弟李世民,也是一样的情况。但是他二弟却比杨广高明得多。在玄武门事变中,我们只见二弟排兵布阵,却丝毫见不到大哥军队的一点影踪。大英雄在史学家的笔端变成了反击干掉太子的英名。而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李建成只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出手,这显示出了他们两人的不同风貌和能力差距。
那么,从人才优劣角度竞争而论,那呈现的是一种反向游戏规则。本来中国历史上的天子的位置,不就是偷还是盗吗?鸡鸣狗盗之徒夺嫡,又能怎么样?这就是所谓的一个游戏规则:“浑者通吃”,贯穿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舞台上,最吃得开的是那些像 流氓一样的人物。而他们能够灭掉自己的兄长并继任帝位,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浑者通吃”是一个普遍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游戏规则,它将英雄与壮汉相提并论,将好汉与恶霸相似,让我们思考:在这个古老悠久、复杂繁荣又充满血腥欲望的地方,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和良民?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只有最狠辣的手段才能让你站稳脚跟,只有最坚硬的心才能让你活下去。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放弃自己拥有的权利,无论多么微不足道;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甘心作陪嫁给命运带来的苦难;每个人都渴望超越,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次翻身爬起来、一次重新站立、一次证明自己强大的决心!
所以,当我们谈及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评价他们呢?除了功绩、智慧之外,还有一种力量,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更无法用笔墨描绘出来,那便是在那个时代,被无数目光投射照亮,被永恒时间铭记下的那份伟岸气质。那份使得某些名字,在千百年之后仍旧萦绕耳畔,如同星辰一般璀璨闪烁,以至于人们甚至忘记了一切其他一切,只剩下那份纯粹的情感和敬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切似乎都不重要,因为唯一重要的是,你曾经站在那里,用你的双眼去观察,用你的双手去触摸,用你的声音去呼唤,用你的灵魂去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