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历史,任何一个统一大陆的朝代初期,都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后,就派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表达了两个意图:希望他们来朝贡,以及要求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使者抵达日本后,却遭到了杀害的命运。这让朱元璋感到羞辱和愤怒,他威胁要发动战争,以征服日本为目的。
面对朱元璋的军事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书答复,这封信既不卑不亢,又含蓄中有强硬。尽管小小的日本敢于杀死大明使者的行为,但这背后与两次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南宋灭亡以及日本抗击蒙古入侵。在南宋时期,中国是日本心目中的榜样;而在蒙古入侵期间,忽必烈下令攻击、日本却成功地抵御了这种攻击,从而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对待中国也就不再那么崇拜。
虽然百年之后汉人重建了国家,但继之而来的明王朝在日本人的眼里已经失去了正统的地位。对于朱元璋来说,他轻视这个岛国,将其视作“国王无道民为贼”的笑话。但是,在他看来,这个国家比起自己所建立的大明更有资格继承中华文明的大义。
因此,大明与日本之间剑拔弩张,只需一触即发。不过,在面对朱元璋不断逼近的情况下,Japanese leaders仍然坚定地拒绝退让,他们还有更多理由支持这一立场。此外,还有一点需要考虑,那就是如果战胜中国是一个挑战的话,那么作为海上岛国,它们拥有更多关于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的经验和知识。
综上所述,由于这些原因和其他因素,加之历史上的先例及实际力量平衡,大明皇帝最终未能采取行动,而只是发出空谈。大约是在此期间或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有文献记载称,在留给后世遗嘱中,即著名的《丹书铁券》中提到将Japan列为“不征之国”,这可能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他接受了来自该地区反馈,并且选择放弃进一步追究那件事情,因为他认为这样做可以维护他的尊严,同时避免双方关系恶化至不可挽回的地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出于一种权宜之计—我不会打败你,你也别惹我。大 明时期,无论从力量大小还是气势来看,都呈现出一种相互尊重、力争平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