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文人一直是受尊敬与畏惧的特殊群体。他们既自负又忧愁,既指点江山又心怀满腹的忧虑。一般人对文人的态度往往是敬而远之,因为一旦得罪了这些“不好惹”的人,他们往往吃亏的是自己。
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硬气和牛气,如文天祥,他一人横眉冷对整个元朝廷。元朝廷倒也不错,竟然低三下四前来求他回新政府做事,但文天祥坚决拒绝,即使被囚禁四年,也没有屈服,最终因忠义至尽,被忽必烈无奈处死。
忽必烈想用收买的手段逼迫汉人就范,却未达到目的,只让文天祥名声更高。在狱中,文天祥写下了一首正气歌,让千载读者热血沸腾:
“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
这首诗充满了磅礴之力,无论生死,都不能动摇他的精神。
然而,在明朝时期,对待文人的态度却大相径庭。明代初年的朱元璋虽有一层痞子气、流氓气,但他也懂得如何表面上的尊重。到了明武宗执政时期,由于太监刘瑾的教唆,大臣们不仅裤子扒下来,还要光着身子接受鞭刑,这种场景如此残酷,以至于很多大臣都无法承受,最终直接导致死亡。
此外,如正德十四年的“谏南游”,嘉靖四年的“挣大礼”等事件中,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击百官,一些甚至因此丧命。这一切都显示出明王朝对于其权威的极端恐慌,以及对文化和知识阶层的蔑视和剥夺。
最终,当李自成围攻北京时,大臣们的心思全在逃生或投降,而不是如何救国。这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崇祯帝悲剧性地决定践行成祖祖训,与王承恩一起上了煤山自尽身亡。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些被剥夺尊严的人们,没有勇敢起来反抗,而是选择了顺从和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