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历史,任何一个统一大陆的朝代初期,都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后,就派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表达了两个意图:希望他们来朝贡,以及要求解决扰乱明朝倭寇问题。然而,当使者的国书抵达日本后,不仅没有获得来朝贡的回应,反而遭到了杀害。这对中国“天子”来说是一次巨大的羞辱,使得朱元璋愤怒不已,他威胁要出兵征服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战争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坚定的态度回复了信件。这封信既给予了“天子”面子,又暗示着强硬立场。小小的日本,为何能勇敢地杀死大明使臣?这与两场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南宋灭亡和日本抗击蒙古。

在南宋时期,中国是日本心目中的榜样。而当南宋覆灭时,日本举国哀悼,这显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情感深厚。在随后的蒙古征伐中,由于忽必烈造船7000艘,最终却因台风被摧毁,无功而返,这增强了日本对抗中国的信心,并削弱了其崇拜之情。此后,即便汉人重新建立明朝,但在Japanese眼中,它已经失去了作为正统华夏文明继承者的资格。

朱元璋看不起Japan,从他角度看,那里只是一群无道君主民众为盗的小丑。但对于Japan而言,他们认为自己有资格继承中华的大统。大明与Japan之间剑拔弩张,只差一触即发。而尽管面临着朱元璋步步紧逼的压力、日本当政者仍然坚定不移。除了上述两个原因,还有什么更具说服力的理由吗?

探寻历史深处,我们发现:Japan当政者的战略眼光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更是它们挑战China底气所在。怀良亲王认为,大清虽然力量庞大,但从未有成功征服海上岛国的记录,因此不能轻视海上的战斗经验。他估计皇帝不会像蒙古远征军那样轻易行动,因为这样做是不切实际的,所以他也用同样的方式回应:“如果你真敢动手,我也不介意。”

正如预料所及,大话压人的结果并没有促成真正冲突,而只是让双方都保持警惕。不知是否因为害怕重蹈覆辙、还是为了韬光养晦,没有进一步行动。

最后,在留给世人的遗嘱中,即丹书铁券中规定,将Japan界定为“不可侵犯之地”。原来,他通过读取这些信函找到了自尊——既然你们称我为“天子”,我也就宽恕过去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名义上权力悬殊,但从对方态度看,可以说双方已达到平等互敬的地步。

此举,看似宽宏大量,其实则充满无奈—我们不打你,你也别再招惹我们。大明时代,对比两国间力量和气势,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均势状态,即便如此,也无法改变两人之间持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