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历史,任何一个统一大陆的朝代初期,都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后,便派使臣携带国书到达日本,传达两层意思:希望他们来朝贡,以及要求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国书抵达后,日本不仅未有朝贡之举,而是将使者杀害。这一事件令朱元璋感到羞辱和愤怒,他威胁要出兵征服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开战警告,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回信以平和而坚定之辞,这封信既给予了“天子”的面子,又暗示了强硬立场。那么,为何小小岛国能敢于杀死大明使者的脑袋?这与两件重大历史变故有关:南宋灭亡以及日本抗击蒙古(元)帝国。

在南宋时期,一直被视为榜样的中国,对于日本来说具有深厚的情感。在南宋覆灭时刻,日本全国进行哀悼祭祀,这表明了他们对中华文明的崇拜程度。此后,当元帝国建立并试图征服日本时,被台风摧毁的大舰队再次展示了中国军事力量的局限性。而通过抗击蒙古人,加强防御能力,使得日后的汉族复国成功之后,由新兴的明王朝掌权,其地位在日人的心目中已不复当年。

朱元璋一直看不起日本,他认为那是一个“君无道民为贼”的国家。但对于他而言,即便如此,也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他的战争威胁最终未能实现。他可能担忧的是重蹈忽必烈曾经失败的覆辙——尝试但未能征服远洋岛屿国家。当时的大明皇帝也从未证明自己能够像蒙古远征军那样有效地打赢海上战役。

因此,对待这样的挑衅态度,比起直接作战,更适合采取一种韬光养晦、避免过度扩张,以维持稳定的国际关系。这或许正是朱元璋决定放弃攻击计划,并承认、日本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不应该遭受侵略的一个原因。随着时间推移,他甚至规定将其列为“不征之国”,似乎是在寻求一种心理上的补偿—既然你称我为“天子”,我就宽容你的行为,从而结束这一争端。

此举看似宽宏大量,但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无奈与权衡。大 明时代,大清虽然拥有显著优势,但从双方对抗的情况来看,他们之间已经达到了一种相互尊重的地步,没有必要为了名誉而冒险付出巨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