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顼简介:
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赵仲针,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宣仁圣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治平元年(1064年),进封颍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继位。
神宗即位之初,以耳闻目睹的积贫积弱困境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变法过程中,以君权保证新法推行。在熙宁二至十一月间先后颁布实行均输、青苗、农田水利等新政。在熙宁元丰五至八年的内外交困时期,加以左右摇摆,最终未能维持新政。
元丰八年的忧郁逝世,是北宋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其生前对改革持坚定态度,但在面对守旧势力的反对时,他的心志始终未能得到坚决落实。
早期经历:
出生于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是宣仁圣烈高皇后的长子。一生好学,对祖宗志吞幽思,有雪数世之耻之心。在东宫读书时崇尚法家学说,对韩非子的富国强兵术颇感兴趣。
神宗初政:
即位后,大赦天下,并尊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改元熙宁,并派冯行己向辽朝告哀,同时调整了人事安排,为新的执政班子打下基础。
熙宁新法:
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以他主管变法事宜。大致分三个部分: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和取士之法。此次改革措施虽遭朝野指责,但赵顼依然支持,不仅罢退了一批不支持新政策的人员,还擢升了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让其更有权力来推动改革。但最终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而失败。
变法失败与晚年的故事:
虽然在短暂期间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方抵制,这次改革逐渐走向失败。这场试图通过深刻变革改变国家面貌的努力,在面对既得利益者的强力反抗及国内外多重挑战时,最终被迫放弃。而这段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充满理想与抱负,却最终无法实现愿景的人物——北宋第六位拥有抱负与作为的帝王——赵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