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赵匡胤,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名讳而改名。开宝九年(976年),继父宋太祖驾崩后,赵光义即位。
早年的赵光义因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他,从而怀孕的母亲杜太后有所感应,因此生下了他。在他的童年生活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明才智和领导能力,与其他孩子玩耍时都能获得他们的尊重。
成长后的赵光义参与了陈桥驿兵变,并拥立其兄为帝。他被封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不久又被任命为泰宁军节度使。随后,他还曾担任过大内都部署、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兼中书令等职务。
登基之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赵光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罢黜元老宿将,如高怀德、高思等,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此外,他还扩大了科举的取士人数,使得更多有才华的人能够进入政府工作。
作为一位统治者,赵光义继续推进南征北战,以实现对全国的统一。他亲征北汉,都城太原,最终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局面。不过,在一次对辽国的北伐中受伤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在处理传位问题上,由于长子因叔父冤死而发疯,被废为庶人,其弟陈王元佑成为众意所嘱的皇储人选。最终,在至道元年(995年),寿王元侃被立为皇太子,并改名为赵恒,即将来真宗。
在晚年的赵光義面临着健康问题,一次箭伤导致他意识到自己不久于世,就秘密询问宰相寇准,最终决定立寿王為繼承人。在病重期间,他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但最终还是去世了。在他的逝世之后,其子真宗继承了帝国,是为宋朝第三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