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乃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老爸杨忠,其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杨坚在称帝之后,本着孝道将其追谥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即隋太祖,所以隋太祖是不能叫的。这主要涉及到一个“谥号”和“庙号”的区别!既然是评价,那么就有好有坏,所以古代谥号分为褒贬两种。按照“谥法”,文代表学识渊博、勤学好问、道德博厚等等、像晋文公重耳、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那都是有作为的皇帝。当然,有好也有坏,有时候还有一种“平谥”,就是给那种本身无大过,但国家却在其手上衰落灭亡的君主。而庙号,其实与谥号有点类似,也是由后人评价,有点盖棺定论的感觉。但不同的是,庙号一般是要于国家有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人才会有。
他们分别是汉太祖刘邦(注意刘邦是汉太祖,其谥号是高皇帝);汉太宗即汉文帝;汉世宗刘彻,即汉武帝;汉中宗刘询,即汉宣帝。而且,从唐朝开始,这个谥字数的一个比一个多,如唐高祖李渊便被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后来者还能不断追加,只要字眼不错,就得往上堆,这让人家怎么叫啊!而且,这已经变味儿了,起不到盖棺定论的作用。
所以,通常开国皇极就称之为祖,而后面的就是宗,比如唐高祖后的唐太宗和唐高宗;宋初则以宋太祖后的宋真宗示范如此做法。明朝则有些例外,因为朱棣自立为明成祖,并未出错,他确实自己打下了天下。不过,要具体探讨原因,还需回溯至明朝的大礼议事件。当时规定,在正殿只能供奉九位先辈(一位开创者加四昭穆),已有的八位先辈名单中,不容许移除最早的一位——明初开国之主朱元璋,而必须从末尾移去——朱棣。
至于清朝康熙年间所定的庙號"圣祖"也源自雍正时代对他的高度评价,因为他成功解决了吴三桂和葛尔丹的问题。在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仁宗(宋仁宗)、孝宗(宋孝宗)这样的名字,它们形象化地体现了这些君主善良或英明,如同史书中的仁恭或智慧如孔子。在另一方面,则存在玄武真仙这样的名字,他们可能更多地沉迷于幻想世界,如唐玄宗对文学艺术或者宋真统对于炼丹术这种事物上的兴趣。
这个变化其实反映了一些重要转变,比如从前一个王朝可能使用多个年份,比如东晋时期的梁武王曾用过建康二年、二年、三年的纪年,但到了晚近几百年,这种情况逐渐减少,每个年代只用一次,使得时间线变得更加直接易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说每个王朝都只有一个正式纪年的原因之一:因为这样更容易理解,更直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