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除了其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外,更重要的是他在思想上的坚定。朱元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民富国强”,因此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如减轻赋税、整顿财政、发展农业等,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点在明朝初年的社会稳定中发挥了极为关键作用。

明成祖朱祁镇继承了他的父亲明太宗对外扩张的政策,但他更注重于制度建设和文化发展。在位期间,成祖下令修建紫禁城,使得北京成为新的都城,并且大力提倡文艺,吸引了不少名士到京师聚集,这对于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此外,他还实行了一些经济改革,如增加对商人的保护,鼓励私人企业活动,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明孝宗朱祁钰虽然是明朝的一个中期君主,但他却被后人评价为“无能”的君主。他的统治时期内政混乱,对抗倭寇失利,加上宦官专权导致国库空虚,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皇权的威信,也使得国内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天启年间(1425-1435)出现的一系列反封建土地兼并运动,即所谓的“天启法案”。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初期也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如内部派系斗争以及对蒙古等民族边疆地区的防御任务。但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调整策略,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稳定和法律建设上。他颁布《大礼条例》,规范皇室婚姻和继承规则,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不仅维护了自己及家族的地位,也为后来的长江流域平原地区相对较长时间内保持安定的局面打下基础。

在明末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农民阶层日益增多人口压力、地产分配不均以及腐败现象普遍存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爆发出了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李自成领导下的大顺政府。这场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一步,为清朝政權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同时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转折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