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惟庸的阴谋中,林贤从日本真的“借”来了四百倭奴兵。按照原计划,这些人准备在充当贡使随从时趁觐见之时行刺朱元璋。他们计划是在大殿上奉巨烛时放烟雾和刀剑,以此作为暗杀皇帝的机会。不过,由于一系列的小事,让胡惟庸急于动手,他没有等到最佳的机会。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对他产生了怀疑,最终导致了胡惟庸的被捕和处决。

明朝历史确实很诡异,有着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比如说,胡惟庸虽然是“小牛”,但在权力斗争中表现得像一个大老虎。他利用自己的机遇,一步步攀升至丞相的地位,但他的野心远不止这一点。他还想篡夺天下,却最终因为自己的过度自信而失败。

明朝建立初期,并非像后来那样血腥无情。在洪武十三年,当对宰相胡惟庸采取行动时,那是一场关于权力的较量,而不是简单的大开杀戒。所谓“胡党”大狱,是十年之后的事情,株连数万人。而且,在这些事件中,大部分受害者都是无辜的人,他们比窦娥还冤。

历史上的蓝玉等人并未入《明史》逆臣传,而只有少数文臣被记载下来,如李善长、徐达、汪广洋、以及最后被推崇为奸臣传第一人的胡惟庸。但实际上,只有三个真正掌握实权的人:李善长、徐达,以及汪广洋。这三个人中的每一个人都曾经担任过丞相职务。

对于刘基提名接替李善长位置的人选,朱元璋首先考虑杨宪,但刘基坚持认为杨宪缺乏必要的心理素质和政治智慧。当朱元璋又提出汪广洋时,刘基更是反对,因为他认为汪广洋远不如杨宪。而对于提议给予他最高荣誉的人选——胡惷愚(即后的胡惟庸),刘基则直接表示反对,并指出其缺乏成为丞相所需的能力。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情节。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一位御史名叫涂节向朱元璋告发了他的同僚商嵩,因为商嵩因被贬官而怀恨于人。此外,还有一位御史陈宁,也因为与江湖上的往事有关而涉及到了这个案件,最终导致了整个案件揭露出来,并最终结束于悲剧性的结局。

这场风波显示出明朝初年的政治环境如何复杂多变,同时也展示了那时候人们为了权力会做出的种种牺牲,无论是通过策略还是暴力,都表现在不同的层面上。这也是为什么有人称明朝历史非常诡异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