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蕴三的生平与樊锥并称前清拔贡之才。戊戌变法时期,湖南巡抚陈宝箴倡导新学,设立时务学堂、南学会、时报馆等机构。谭嗣同、梁启超、熊希龄、陈三立、唐才常以及石蕴三和樊锥都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当变法失败后,陈宝箴等人被革职,而石蕴三等人则遭通缉,他们避难于山间以免追捕。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他们参与了汉口起义,但随后逃往上海,并得蔡锷的资助留学日本。在那里,他先入弘文师范学校,再转至法政大学学习。此后,他加入同盟会,以“苍石”自号表达反清的情感。

返回中国后,石蕴三担任船山学社社长,并创办湘学会,以鼓励学生反抗清朝统治。在次年的长沙,他与谭心休及马邻翼共同创办了驻省邵阳中学堂,在禹之谟的唯一学堂(广益中学前身)中兼课。但是,当禹之谟被捕时,石蕴三再次避难上海,并在中国公学授课。宣统三年(1911年)的广州起义失败之后,他不畏牺牲,与其他志士共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他在此过程中写下挽联:“鲁仲连,不愿做秦王;君子爱民,民亦爱国。”辛亥革命胜利后,他拒绝进入政府工作,而是在湖南省政府的推荐下,被聘为顾问直至去世。

他的著作包括《老学今诠》、《政谈续》、《燕尘录》等,其中《说诗解颐》、《尚书今文通释》、《易象的哲理观》、《曲台十论》、《说文匡邪》和《老墨管学今诠》,均已出版于上海。不过,在“一二八事变”中,一些版本因日本飞机轰炸而毁失,无存;另一些藏于湖南,也在1938年的长沙大火中焚毁。他晚年居住于山村,因病瘫痪,只能靠省府顾问补贴来维持生活,最终在1948年7月逝世。他的传记曾收录在《人物大辞典》的其中一篇文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