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伟大的五位文学巨匠背后的故事:巴尔扎克与众不同

1819年,巴尔扎克中学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法律。在这段时间里,他先后在两家律师事务所担任助手,这些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黑暗与残酷。这些律师事务所,被他形容为“巴黎最可怕的魔窟”。当时法国的财产纠纷日益增多,使得诉讼业务繁忙,律师和诉讼代理人被视作“铁饭碗”,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欣慰。

然而,20岁的巴尔扎克决定放弃这一切,因为他渴望成为一名作家。这让家人感到困惑,但并非一个冲动决定。他自幼热爱阅读和写作,对哲学和文学有着浓厚兴趣。到达巴黎后,他常去图书馆研读,并旁听文学课程。他的坚韧不拔性格使他决心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父母只能给予他试验期,如果在这个期间没有取得显著成就,就必须放弃写作梦想。

1819年夏天,巴尔扎克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活”,但孕育这位未来大师的环境却是贫困的小阁楼,而不是舒适宽敞的地方。他生活极端艰苦,每个苏都要精打细算,有时甚至挨饿。他曾在信中幽默地提到:“你那注定会拥有伟誉的哥哥,饮食起居也像一个伟人一样,那就是说,他快饿死了。”

尽管面临贫穷和找不到方向,但巴尔扎克选择了历史悲剧《克伦威尔》作为目标作品,这表明了他对英雄人物崇敬之情。在半年的发奋努力之后,巴尔扎克完成了他的“试卷”。

一次奇特的家庭“面试”结束后,他第一次文学尝试以失败告终。但这次失败并没有让他绝望,而是在经济独立方面更加发愤地写作。随着一些无聊文人的作品不断涌出,他意识到只有经济独立才能获得真正创作自由。

1825年,与出版商合作准备出版古典名家的袖珍本全集计划破产,再次陷入债台高筑状态。他经营过印刷厂和铸字厂,但都因负债而倒闭。直至1828年两个厂子倒闭前夕,其债务已近6万法郎。在这个过程中,他见识到了贪婪的人物本相,也为《人间喜剧》积累了一段宝贵经历。

痛苦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而痛苦也有它庄严的一面,可以使俗人脱胎换骨,只要做人真实就行。一句话可以识别一个人,在最伟大的五位文学巨匠中,巴尔ザ克是佼佼者;在优秀人物中,又是佼佼者——雨果这样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