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世人尊称石斋先生。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人,其祖籍福建莆田,其曾祖从莆田迁徙至漳州。

早年苦学,自撰《黄漳浦文集·乞言自序状》:曾祖讳宗德,其先从莆田徙居铜海(今福建东山)再世矣。据《黄漳浦集》中的《莆中谢南夫、曾叔祁、郑牧仲(郑郊)、奚仲(郑郏)、王自位见访,诗以道之六章》写有:“吾乡才子劳相念,但言君是我亲亲等”诗句。这几位莆田人,是当时福建的抗清义士,又都是黄道周的学生。

仕宦隐退后,他在浙江大涤山建立书院授业,在紫阳书院聚徒讲学。他因直言进谏,被崇祯帝罢官回籍。在南归途中,他应浙中诸生的请,在余杭大涤山建立书院授业。在崇祯九年被召复原官,并历任左谕德、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和经筵日讲官。

抗清死节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出仙霞关,与清兵抗击。夫人蔡氏叹道:“此去不返。”十月初抵达广信(今上饶),募得三个月兵粮,分兵三路向清兵发起进攻。一路向西攻抚州(今临川),另两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宁,不久三路皆败。十二月六日抵达童家坊得知乐平已陷,再次出发至明堂里时遇伏,被徽州守将张天禄俘获送至南京狱中。

就义前夕,他盥洗取纸墨画一幅长松怪石赠人,并给家人留下了遗言:“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就义之日,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临刑前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最终头颅与尸体分离,为国捐躯。此举震惊朝野,被追封忠烈公,由于其忠诚和勇敢的事迹被后世传颂。

百年后,即乾隆四十一年,也就是1776年的时间点,有感于他的英勇事迹,便追谥忠端,以示褒扬。而他与刘宗周并称二周,是对他们共同贡献的一种敬意。而对于那些愿意学习和效仿他的行为,他们会被认为是一代民族英雄,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