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的逆袭:从律师助手到文学巨匠
在19世纪的法国,法律事业似乎是通往成功之路的一条铁轨。1819年,巴尔扎克中学毕业后选择了这一道路,他进入大学学习法律。在此期间,他先后两次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担任助手,这里面的黑暗和他触目惊心,后来巴尔扎克形容这些事务所为“巴黎最可怕的魔窟”。
当时的法国社会围绕财产问题不断发生纠纷,因此诉讼业务繁忙。律师、诉讼代理人等职业被看作是“铁饭碗”。巴尔扎克父亲对孩子能走上这条正道感到高兴。
然而,20岁的巴尔ザ克决定放弃这一切,他要成为一名作家。这令家人非常不解。但他的决心并非冲动早在少年时代,他就热爱阅读和写作。他一直保持着对哲学和文学的浓厚兴趣,在巴黎大学旁听文学课。顽强的性格使他坚定立下百折不回的决心。
面对这个倔强的小伙子,最终只能做出一个妥协性的决议:给予他两年的试验期,如果这段时间内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绩,就必须抛弃这个莫名其妙的地位。
1819年夏天,巴尔扎克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活”,但孕育这位未来大作家的摇篮却是一间贫困地区莱特居耶街上的阁楼,一座囚室般的地方。
生活极端困苦,但即便如此,每个苏(法币单位)的用途都需要周密安排。他常常挨饿,以至于曾经诙谐地向妹妹洛尔写道:“你那注定会拥有伟誉的大哥,就像伟人的饮食起居一样,那就是说快要饿死。”
然而,最让他苦恼的是迟迟找不到写作方向。直到最后,他选定了一项目标——诗体悲剧《克伦威尔》。这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领袖人物的事迹表明了这个年轻人的倾向,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英雄人物崇敬仰幕之情。
经过半年的发奋努力,尽管试验失败,但为了未来的荣誉,他甘愿过着苦行僧式生活。在一次奇特的情景下,“考官”们吃力地听着诗句……这个尝试以失败收场,但并未使他绝望,而是在经济独立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随后的几年里,无论是历史轶事、多变的情节还是浪漫故事,都源源不断地从他的笔端流出,只是这些作品如同河水一般,不断流逝,被人们遗忘甚至作者自己也羞愧承认它们不是自己的作品。而这种无聊文人的生活给予了些许安慰,却远远达不到创造快乐的心理需求。
1825年,与出版商合作准备出版古典名家的精致袖珍本全集以赢利,但结果印刷1000套图书只卖出了不到20套,使得债台高筑达到了万余法郎,并且经营过印刷厂和铸字厂都告倒闭,将债务增加至近6万法郎。在与各种商人打交道中见识到了贪婪本相,也因此有了《人间喜剧》这部伟大的著作成果。
痛苦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深渊。它能够使俗人脱胎换骨,只要做真实就行。一语识人才者,便知其中奥秘——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即便如此,也只有雨果能称得上更胜一筹。但依然,我们不能否认,在那个时代,没有其他任何人比雨果更加尊重、赞赏这样的经历,更为激励自己去追求艺术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