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锥与石蕴三同为清朝之学子,皆曾考取拔贡。戊戌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倡导新思潮,创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机构。谭嗣同、梁启超、熊希龄、陈三立、唐才常、樊锥和石蕴三均参与了这些活动。当变法失败后,陈宝箴等人遭革职,而石蕴三等人则被通缉。幸运的是,他们躲藏于山间避免了追捕。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他们再次卷入唐才常领导的汉口起义,但最终逃到了上海,并得到了蔡锷的支持。在那里,他们留学日本,并加入了反清组织。
返回中国后,石蕴三担任船山学社社长,并帮助建立湘学会,以推动学生的反清运动。他还在邵阳中学堂担任教务长,在禹之谟创办的唯一学堂兼课。不过,当禹之谟被捕后,他不得不再次逃往上海并继续他的教育事业。
宣统三年(1911年),广州起义失败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这激发了他强烈的情感。他写下挽联:“鲁仲连,不愿做秦皇帝;屈大夫,如死生亦复然。”辛亥革命胜利后,他拒绝了一系列官职机会,最终成为湖南省教育专家。
1920年代初期,他出版多部著作,其中包括《老学今诠》、《政谈续》、《燕尘录》,并在上海出版。此外,他还撰写了《说诗解颐》、《尚书今文通释》、《易象的哲理观》、《曲台十论》和《说文匡邪》,但许多作品在“一二八”事件中遭受损失,再次发生长沙大火时也未能幸存。他晚年的生活困难,只好靠政府顾问身份维持生计直至去世。
1948年7月,他去世,但他的传记仍然收录在《人物大辞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