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的传播中,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发展促进了黍和稻的种植,而地中海沿岸地区则推动了橄榄树的栽培,使其成为主要食用油脂来源。中国历史朝代纪年表揭示了农业在不同时期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在中东,最开始是小麦和大麦被广泛种植,但随着农民向北迁徙,他们发现裸麦更适应当地环境,于是裸麦取代了小麦和大麦。在继续向北迁移时,燕麦因其更好的生长条件而成为了主要作物。
同样地,在亚洲南部及印度西北部,由于气候条件与中东类似,因此农业实质上属于中东类型。然而,一条贯穿印度腹地的分界线标志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气候区域,它们分别支持着各种各样的植物。这片季风区由于高温、丰富雨量以及茂盛林冠,是薯蓣、芋头、香蕉以及稻米等植物所适宜的地方,其中稻米尤为重要。
美洲的大部分产品是玉米,但它并非唯一;北美还有一些豆科植物,如蚕豆,以及南瓜,而在南美,则有甜味木薯(马铃薯)和甜薯。此外,还有其他谷物如爱尔兰品种的木薯和马铃薯,这两者都是后来欧洲的一些地方最常见作物。
总结来说,上述描述展示了三大谷类作物区域:一是在东亚及东南亚稻米之乡;二是在美洲玉米之都;三是在欧洲、中东至印度河流域的小麦之国。自从从农业转变到工业以来,这三个核心区域就像工业时代后的煤铁铜一样,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除了多样化农作物外,农业传播还伴随着各种栽培技术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起源于中东新石器时代14代混合型畜牧业与谷物耕作结合,随后技术传播并适应新的环境,从刀耕火种到游牧生活,都逐渐发展起来。今天仍有2亿人使用这一经久不衰的手法进行耕作者,以确保土地恢复活力,同时保持高生产率。在许多地方,只需耕种少量土地,就能养活一个家庭一年。而这种精细管理也导致人口分布较低,每平方英里的人口数一般不超过10人,因而人们通常住在分散的小村庄或单独住宅里,每个村庄的人口约100至50人。
另一方面,与森林地区相对的是游牧生活,它适应广阔草原上的居民,并且正处于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一旦马匹和骆驼得到驯服,便可以解决交通问题,从而促进了畜牧业的兴起。这段时间,大约公元前1500年至1000年间,有多样化形式出现,有些地区专门只养一种动物,比如阿拉伯半岛主要是骆驼,而非洲西南部则以牛为主;另一些地方则养多种动物,如中央亚洲的人们既养马也养羊,不论何种形式,其特点都是需要大量牧场空间,因此今日游牧团体一般不会超过200人,而且通常只有几十名成员,所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很低,大致为1-5人/平方公里。
综上所述,无论是刀耕火种还是游牧式畜牧业,在单位面积上生产效率远远低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黄河流域形成永久性灌溉型农业的地方。不过,这些文明中心区吸引周围草原上的贫穷部落群体,不断发生交往与冲突,为世界史书写下重要篇章。在接下来探讨这一历史之前,我们将首先考察一下如何影响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