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之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对其政治生涯的一个总结。秦桧在宋孝宗时期担任宰相,被认为是南宋晚期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秦桧在位期间,虽然外部形势危机四伏,但他却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内部、巩固政权的手段。他主导了“庆元新政”,通过改革税制和减免赋税来平息民变,增强中央集权,同时也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但是,这种内治政策并未能阻止蒙古帝国的侵略。1247年,蒙古军队再次攻破南宋边境,使得秦桧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在此过程中,他提出了“以地制兵”的策略,即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防御,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大规模出动军队去抵抗敌人。

与此同时,秦桧还积极与蒙古议和。他相信,只要能够维持国家的基本统一,就应该寻求和解,以减少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一立场遭到了许多士大夫的批评,他们认为这是卖国败类行为。但秦桧坚信这一策略可以为国家保存力量,为将来复兴创造条件。

最终,在1260年,一条从忽必烈到赵稼祥(赵匡胤第七子)的使节团被派往金朝,与忽必烈商讨可能的联合抗击元朝。然而,此举未能实现,因为就在同年8月28日,当时已经七十多岁、身患重病的秦桧去世。此后,由于政治原因,其子秦檟并没有获得继承他的职位,而是在几年的时间里逐渐失去了影响力,最终成为了一名普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