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虽非隋朝开国皇帝,但其子杨坚即位后,出于孝道,追谥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然而,这与隋太祖的称谓相冲突,因此不能直接称之为隋太祖。这种区别在于"谥号"和"庙号"的差异。古代谥法分褒贬两种,以表彰或批评君主成就,而庙号则代表国家功绩,决定是否被子孙世祀。
从汉朝开始,一些开国皇帝被尊称为太祖,如刘邦、文帝、武帝和宣帝。唐朝以后,谥号逐渐多样化,不仅字数增加,而且往往追加新的字眼,使得评价变得复杂。而且,由于明清时期年号单一,便更易直观地了解君主统治情况。
例如,明朝朱棣自立为明成祖,其打天下之功业使其获得特别的尊荣。不过,他并未取代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按照传统礼仪,只能供奉九位先祖。在清朝康熙皇帝被赐予圣祖的庙号,是因为雍正认为他有再造之功。此外,有如仁宗、孝宗等,他们以贤能著称;而思宗则因过度沉迷玄虚事务而遭诟病。
总结来说,即便是评价也存在好坏之分,而这些历史上的记载反映了对前任君主的一种盖棺定论,同时也体现了对后人影响深远的人物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