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2年,日本陆军悄然在中国东北边境上释放了许多装有炸弹的小型气球,以利用风力将它们送往苏联腹地。这些偷袭行动展现了日本对深远目标的渗透能力。到了1943年,日本进一步扩大了这一战术,对美国本土实施了更为直接的攻击,这标志着“飞象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为了使这只巨大的气球能够穿越太平洋抵达美国,需要具备庞大的容积和耐久性,以及精确的地理条件分析。这项任务依赖于技术研究所与中央气象部门紧密合作所制成的特殊气球,它们高达10米、直径5米,用经过辣椒根提炼的糯米纸制成。在冬季西风帮助下,这些巨型炸弹可以跨越11,000公里的距离。此时,国内外所有辣椒根和鬼芋都被征用以支持制造过程,每个气球需使用600块纸条制作,而生产1万个则需要几百万人的劳动力。
每个氢气球配备高度调节器、炸弹、燃烧弹以及无线电探空仪,可以发出电波让基地追踪其飞行轨迹并监测到达地点。为了制造如此庞大数量的氢气球,日本占用了东京都内的大型建筑物,如国技馆、日本剧场等,并动员裱糊匠、女学生、女工及妓女参与工作。
在1944年的9月25日,大本营成立了一支特种联队,由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大将直接指挥。随后,在10月25日,他向联队下达命令:攻击时间从1944年11月初至1945年3月止。一系列爆炸物投入美国领土,其中包括15千克炸弹7500枚;5千克燃烧弹30,000枚;12千克燃烧弹7500枚。这一连串操作被称为“富号试验”,要求保持绝对秘密,并且进行在黎明或黄昏进行,以避免被发现。
据日本资料显示,从11月1日起半年的时间里,一共发射了16,000多个氢气球。而美国档案也证实,当时大量这样的氢气球落入美国太平洋沿岸地区引发森林火灾并伤害人畜。出于担心这种袭击会激化民众恐慌,加之可能扩张到更广泛规模,“飞象行动”的消息甚至被禁止传播以维护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