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献,由杰出的史学家班固所著。它从汉高祖刘邦的兴起,延续至平帝和王莽的统治,详尽记录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辉煌历程,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断代史著作。班固的父亲班彪在完成《后传》六十五篇后去世,班固继承了他父亲的事业,并将其发展到更高层次,将《汉书》完善为一百卷之巨作。在班固逝世前,《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而他的妹妹班昭等人则接手补充并完善了这些部分。
《汉书》的编纂结构与先前的典范作品如《史记》相仿,但在组织形式上有所创新,将原来分散于各列传中的世家材料整合入列传中,同时调整了内容结构,以志、纪、表、传四类进行分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书》的十志体系比起《史记》的八书更为宏大,其中包括独创性的刑法、五行图谱、地理沿革以及艺文考论四个方面,这些都是缺失于《史记》中的重要内容。
尽管如此,《汉书」依然吸收了许多前人的长处,如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探究,从而使得叙述既细致又井然有序。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功名追求导致,班固在撰写过程中倾向于赞扬权势集团,对一些事实进行了一定的包装,使得该作品与其他同时期历史著作相比,在某些方面显得不够客观。此外,它也有一定的迎合统治者的倾向,这点与早期优秀作品如司马迁所著的“文瞻而事详”的精神略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