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献,由杰出的史学家班固所著。它从汉高祖刘邦的开创,延伸至平帝和王莽的结束,详尽记录了西汉王朝漫长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为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提供了宝贵资料。班固的父亲班彪在《史记》的基础上创作了《后传》六十五篇,其逝世后,班固继承父业,将这部巨著推向完成之境,总计一百卷。但在班固去世时,《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工,这部分内容后来由其妹妹及其他学者协助补写。

与前辈作品相比,《汉书》致力于继承并改进先前的成就,其中尤以沿袭《史记》的体例为特色,并将其内涵进行优化升级。在编纂结构上,《汉书》整合了列传和世家的信息,将之重新组织为纪、表、志、传四大类别。此外,它还增添了一些独特而重要的内容,如刑法、五行图形艺术以及地理知识等,这些都不是早期作品中存在的。

通过吸收众多前人优秀作品中的精华,如《史记》、《后传》,《汉书》展现出了既深入又细致的情节叙述,同时保持着条理性与系统性。而尽管如此,作为当时的一位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班固依附于权势集团并追求功名利禄,因此在撰写过程中,他对权威团体表示赞颂,并顺应统治者的意愿。这也反映出他对某些方面成就持怀疑态度,与早期如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的某些积极评价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