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一生,怎样才能不让它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呢?他的故事,是不是也应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到宫中,清廷大为震惊。北洋军被派去平乱,但最终因无法指挥北洋陆军而失败。各国公使责令清廷重新启用袁世凯,而袁世凯却推搡着做好协议,要溥仪退位。元年,裕隆太后颁布了溥仪的退位诏书,他同意暂居紫禁城。
后来,溥仪被特赦出监狱,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园担任园丁和卖票工作。他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晚年。1967年,因尿毒症危重病情,最终不幸去世。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写下了一本自传《我的前半生》,记录了他从皇帝到普通人的跌宕人生,这本书对清朝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我的前半生》是对一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也是每个普通百姓遭遇变迁的印记。但这本书也有缺点,比如思想转变混乱和史实叙述错误。不过,由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视,在六十年代才得以出版。
溥仪出版过一本图书叫做《我的前半生》,记录了他前半生的自省。这本自传式的书籍是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里写成的。他称之为是他自己的前半身,那么我们姑且把他被特赦出了抚顺战犯管理所之后的人生称之为他的后半生吧。
溥儀先後参加過三次選舉,其中第三次參加選舉時,他剛剛進行肾切除手術。在此期间,他还因为尿毒症病倒,并在首都医院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但最终仍因病逝世于1967年10月17日,在华龙皇家陵园安葬。
对于这个末代皇帝的一生的描述,我们似乎只能反问:他的生活又如何能代表那个动荡时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