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华表是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为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来统称为“桓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
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据史书上记载,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指示大路的方向。
不过,这对华表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后的那对华表,蹲兽的头则朝向宫内。传说,这蹲兽名叫犼,一种形似犬但性好望的事物。犼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宫内吃喝玩乐,而希望他经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们被称为神道碑、石望柱或者只是简单地被称为神道。而另一方面,如果其位置是朝出,那么它们则象征着皇帝不应该迷恋游山玩水,而应该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使得这些结构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也具有了一定的意义,因为它们提醒着古代帝王勤政为民。
北京前后,都有一对这样的华表,其中每一根 华 表由须弥座、蟠龙柱和承露盘组成,以汉白玉制成,每根高9.57米重20000多公斤,其直径98厘米。在这些 华 表挺拔而庄严的地中间雕刻着精美的大龙,大云,以及一些瑞兽,与前的石狮以及两侧金水桥共同构成了皇城威严气势的一部分。
尽管这些结构最初起源于远古部落图腾,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上的雕饰变得更加复杂,从图腾变成了吉祥动物,如白鹤。在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这样的人类艺术作品,将白鹤雕刻于 华 表之上,以示吉祥。
此外,还有人认为他们起源于观测天文的一个仪器,用以测定方位和节气,并且还能观测恒星年周期。然而,无论其最初目的如何,它们最终演变成为一种专门用于装饰重要建筑物的地方标志,有时候还会附带一些艺术性的设计,比如圆形或八角形状,以及雕有龙凤纹样等元素,使得它们不再单纯服务于实用价值,而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