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的窦氏,字鸣铎,也被称作鸣犊。春秋末期,他是晋国的一位大夫,但他的生卒年份不详。他主要活跃在晋定公时期。因为他的封地位于今太原古城村一带,这片土地曾经属于狼孟,后来 belonged to 阳曲县。而《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古城,在县西北七里,是春秋时期晋大夫窦鸣铎的食邑所在地,现在村东和北面仍有古墙遗址。”因此,从历代文献可以看出,窦犨一直被认为是阳曲人。

据传说,窦氏源自夏朝少康之后,是妫姓的一个分支。在遭遇困难时,他们的先祖从洞穴中逃生并得以幸存,因此他们将“窦”作为自己的姓(《通志·氏族略》)。这一家族世代繁衍。

当时正值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大国争霸,而诸侯之间不尊重王室,大夫们也不顺服诸侯。这是一个纷乱无序、士风日下的时候。但是,尽管如此,窦犨依然遵循着规矩,不断提倡礼治和教化,他以其卓越的辩论能力和言辞之才,对周围国家都产生了影响,被孔子誉为“晋国之贤大夫”。

然而,与此同时,当时掌握晋国政权的大臣赵鞅与他意见相左。当赵鞅推行改革,如扩建田亩、奖励军功、释放奴隶等措施而实行革新,“名为卿,大实专权”,对比于赵鞅这样的行为,加上其对待其他卿的大度宽容态度,使得两人之间存在巨大的政治差异。尤其是在《国语·晋语九》中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两人的观点极端不同:赵简子感叹道:“雀入海成蛤蜊,雉入淮成为蜃气,无物不能变,只有人不能。”而窦犨则回应道:“君子哀无人,不哀无利;哀无德,不哀无宠;哀名非令,不哀岁非登。”

这段讨论反映了两个人的截然不同的立场:一方面是追求个人野心和权力扩张,一方面则坚持仁义礼智信,以维护社会秩序。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冲突,最终甚至走向逼杀。孔子对于这种情况感到悲痛,并最终决定离开。

尽管如此,在民间人们却深切地怀念着这样一个贤大夫,他不畏强敌,以死守住自己的信念,并且在地方上留下了一定的影响。如汾河水患问题,他组织大家筑坝开渠,使得农田得到灌溉,让人们安居乐业。而横渠,即今天所说的横渠,其开凿也是由他领导完成的至今仍引导汾河水灌溉农田,为纪念他,有元代建筑风格的小祠堂——英泽祠,即现在太原冽石山下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此外,还有唐以前就已有的祠堂证明了早在很久之前即已开始供奉他。

宋神宗即位后,对于人民广泛崇敬这一人物进行追封,将其尊为“英济侯”,再次扩建祠堂。这一切都体现出了人民对于功绩卓著的人士给予永久纪念的情感,而这并不仅仅是一种封建文化表达,更代表的是民众对英雄人物忠诚与敬仰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