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的窦氏,字鸣铎,也被称作鸣犊。春秋末期,他是晋国的一位大夫,但他的生卒年份并不明确。他主要活跃在晋定公时期。因为他的封地位于今太原古城村一带,那里曾经属于狼孟,后来 belonged to 阳曲县。在《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古城,在县西北七里,是春秋时期晋大夫窦鸣铎的食邑所在地,现在村东和北面仍有古墙遗址。”因此,从历史上看,窦犨一直被认为是阳曲人。
据传说,窦氏家族源自夏朝少康之后,是妫姓的一个分支,因为遭受灾难,他们的祖先从一个名为“洞”的地方逃生,因此以“窦”作为他们家族的名字,并且这也是后代继承下来的。
当时正值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一些诸侯不尊重王室,而卿大夫也不再尊敬诸侯,每个人都在争夺权力和利益。然而,尽管如此,窦犨却依然遵循着礼制,对教化持有极高重视,并且以其辩论能力著称,他倡导了礼乐治国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晋国以及周边国家都产生了影响,使他成为孔子赞扬的大臣之一,被誉为“晋国之贤大夫”。
与此同时,当时执掌晋国政权的是赵鞅,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多政治上的分歧。当赵鞅铸造刑鼎扩展田亩、奖励军功、释放奴隶并革新制度的时候,“名为晋卿实专权”,而作为卿以下的大夫的窦犨对这些政策持有怀疑态度,因为这些政策都是发生在他所居住的地方附近,即赵鞅建立的晋阳城之北几十里的区域内。
有一段对话记录在《国语·晋语九》中,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存在深刻矛盾:赵简子叹息道:“雀入海成蛤蟆,不仅如此,更能变成蜃气;鳖鱼等生物也能改变形状,只不过人类不能改变自己的本性。这真令人悲哀!”当这个时候,有人侍立旁边,就问道:“人们悲伤于没有朋友,不悲伤于没有赠予;悲伤于缺乏德行,不悲伤于失去宠爱;最终还是因名声不显赫而感到痛苦,而不是因为年岁渐老无法登基。而范、中行二氏虽然不顾民众生死,却想独揽天下的政权,如今他们将会耕作到齐鲁之间,将宗庙中的牺牲用来耕作农田,这些变化何日可及?”这种变化使得赵鞅感到自己受限于三家(知、韩、魏)卿的大势,无法施展自己的宏图伟业。
然而,与此相反,窦犨则坚守着礼制和教化,以其才华横溢的心智进行辩论,为维护周礼和晋侯的地位而斗争。他被认为是一个贤大的臣子,而且由于他敢言直谏,用生命保护周礼,被孔子赞誉无比。在准备访问赵鞅之前,当孔子听闻了关于竭尽忠诚但最终惨死的人物故事后,便决定转向其他方向前往别处寻找合适的人选。在千百年的时间里,大多数太原居民都崇敬着这个人物,他们不仅把他奉为贤大的官员,还把他视作圣人或神灵。此外,由於汾河水患问题,他领导当地人民建设堰坝引导水流开拓农田,使得人们能够安居乐业。据说现在横渠就是由那次工程开凿出的引汾河水渠,所以它成了一个村落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在冽石山下汾河东畔,有一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旧祠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人物建造起来。这座祠堂保持元代建筑风格,但是已经不是最初建造的时候样子。不过根据唐代诗人的描述早已有人祭拜这里,此处也见证了一段悠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