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窦氏,字鸣犊,也作鸣铎。春秋末季晋国大夫,他的生卒年份不详,但主要活动时期在晋定公时代。在他的采邑(封地)位于今太原古城村一带,这片土地最初属于狼孟,在后来又被归入阳曲县。《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古城,县西北七里,春秋时晋大夫窦鸣犊之食邑也,今村东、北面古墙地犹存。”因此历代都将窦犨视为阳曲人。

据世传,由于其先祖遭难,从一个名为“窦”的洞穴逃生而得以幸存,因此他们便以“窦”为氏。这一家族经过多代繁衍,最终有了名叫窦犨的人物。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大国争霸时代,他作为晋国的一位大夫,与其他诸侯和卿相互交锋。尽管当时士风日下,但他依然坚守礼治和教化,以辩才著称,并倡导礼乐治国思想,对周边诸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孔子曾评价他是“晋国之贤大夫也”。

然而与赵鞅等正卿们政见不合,当时赵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扩田亩、奖励军功等,同时释放奴隶,这些行为与原本的制度格格不入,而窦犨作为较低级别的大夫对此持批评态度。当赵简子提到雀类能适应海洋环境,而人类却不能改变自身这一点时,窦 犨反驳说人也是能够变化的,不需要长时间。此话言辞尖锐,对赵鞅来说是一种政治上的挑战,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尽管如此,在孔子的眼中,窦犨仍是一位勇敢直言,以死维护周礼尊严的人。他对于那些强权人物保持着距离,并且在处理国家事务上持有一种高标准。而当孔子准备前往谒见赵鞅的时候,却听闻了关于这位贤大的悲剧性结局,便决定改变方向离开。

自那以后,一直到今天,大量的地方文献和民间传说都盛赞这个名字中的人物——他如何率领人们解决水患,使得土地肥沃,让人民生活安宁。他甚至还被奉祀成为神明,有地方志记载现在横渠就是由他开凿的引汾河水灌溉农田的遗迹之一。此外,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元代建造的大理石祠宇,用以纪念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