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与宋濂并肩,共编《元史》篇章
王袆的先祖王彦超,在五代吴越国钱镠时期担任越州节度使,为避战乱而迁至会稽(今绍兴)后方,定居于义乌县凤林乡。随着子孙们的繁衍,这片土地便被称作“王村”,位于今日义乌市南部毛店镇朱店村。王袆的祖父、字威仲,以致力于经籍研究和朱子理学著称,曾任东阳、常山教谕及石峡书院山长,被誉为“南校先生”。父亲王良玉,也是一位深造经史之士,他在婺州路儒学训导以及常山教谕一职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王良玉生有三子:长兄名裕、次兄即我们今天要探索的王袆,以及幼弟补,按年龄排列则是次男。
宋濂在其《送王子充字序》中,将“袆”解释为古代指蔽膝之物,即围裙,从兽皮到布帛制成,以取名存古之道。这段历史让人不禁感慨当时文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
黄溍虽然评价他不应同一般相提并论,但与他交往却始终保持师徒之间的情谊,而非前辈对晚辈那种严肃关系。他们之间通信亦以“先生”相称。他甚至因为受黄溍所托撰写文章而声名远扬,与同门宋濂齐名。在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面对国家政局混乱及民众生活艰难,内心忧愁油然而生。他撰写了一篇宏大的文章,对天下大势进行了深刻阐述,并提出朝廷如何选将用兵、治民取土等方面变革的独到见解。这篇作品延续数千言,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与作者共同探讨世事。
最终,他北上京城大都(今北京),将这些思想汇报给了朝廷。这样的智慧和贡献,使得他的名字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份历史,是由无数个人的努力构建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不仅是知识传承,更是精神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