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德国对波兰宣战,二战爆发;1940年,意大利加入战争,对法国实施打击,同时在北非与英法作战。随着意大利在北非的形势不利,德国派出了非洲军团来援助意大利,并任命隆美尔为指挥官。在初期,隆美尔凭借一系列战术成功改变了北非的局面。但是,在战争早期阶段,英国将蒙哥马利调往北非后,他领导英军在两次艾尔阿勒梅因战役中大败隆美尔。为什么隆美尔会败给蒙哥马利?和平时期并不是单纯看指挥官的能力,而是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情况。德国北非军团在艾尔阿勒梅因后期特别处境艰难,最突出的问题是补给线断裂,每月取得的补给量剧烈波动,而且每次运送都要经过天水运路,这既耗费极大精力,又要为己方部队供应补给。在10月底开始第二次艾尔阿勒梅因战役期间,德军仅有15,000吨补给,而到了11月便增加到21,400吨,但到了12月,该数字骤降至零。在英军收紧封锁那段时间里,由于燃料短缺,以至于德军不得不通过空运将100吨燃料输送到托布鲁克港。结果,他们因为缺乏补给,无奈放弃了兵力上的优势。而相比之下,因为海上控制权和印度支那地区稳定的物资供需线路支持,以及盟军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物资支援,所以英軍并不感到困难。

兵力上来说,双方总共6万人,其中包括联邦坦克273辆、意大利坦克289辆,而盟軍则拥有19.5万人,加上1038辆坦克、252辆M3李-格兰特坦克、170辆M3李-格兰特坦克等各种类型的近千余辆车。此外盟軍还掌握了制空权,可以随时提供飞机支援。而且,即使如此劣势下的英軍,也能够继续战斗下去。

最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隆美尔再具天才,也无法挽救他所面临的种种劣势,最终被占据绝对优势的人数和装备数量以及空中优势支持下的蒙哥马利所击败。这一切,都证明了一场胜负决断并不仅仅取决于一个人的勇气或智慧,还需要整个体系和资源网络相互协同才能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