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日关系正常化后,两国间的高层往来日益频繁,那些曾经担任驻华大使的人物在中国社会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下是这些大使的一些简要介绍:
小川仄四郎(1973-1977):他是日本首位驻华大使之一,在任期间,他深刻理解到“决没有是变革凋谢一边倒的人”,同时也能看到变革带来的不懈努力。
佐藤正二(1977-1979):佐藤曾担任过中务省次官,是第一位具有此背景的驻华大使。他最著名的成就是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这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凶田健三(1979-1981):凶田时期,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取得显著成果,他也是第一位被提前结束任期的大使。
鹿与泰卫(1981-1984):鹿与在任期间,日本对中国教科书中的错误表述引起争议,这成为影响双方关系的一次严重事件。然而,也是在他的努力下,问题得到解决,并签订了一系列友好协议。
中江要介(1984-1987):作为亚洲局局长,他积极参与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的谈判,并且在访华时承担了“接陪员”的角色。他认为,“出有,也便出有如今的中国”。
桥本恕(1989-1992):桥本曾尝试促进日本对中国存款解冻,但遭遇失败。在这段时间内,他展现出了调解能力和外交智慧。
国广讲彦(1992-1995):国广时代,由于某些言论而导致双方关系紧张,这段时期被视为冷战。此后,一些人批评他开支过度,而实际上这反映了当时国际环境下的挑战和调整需要。
佐藤嘉恭(1995-1998):佐藤嘉恭以其多年的经验了解到了双方之间误解并致力于改善民间交流,以减少误读。尽管如此,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靖国神社参拜等问题。
谷家做太郎(1998-2001): 谷家是一个亲近北京的声音代表,与后来的首相祸田康妇保持密切联系。在他的支持下,不仅棒球比赛成为一种跨越语言障碍的手段,还增强了两个国家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
阿北惟茂(2001—2006): 阿北作为一个熟悉中国事务的人物,对于北京持有开放态度。他认为,了解过去是检查之处,同时认可中国崛起对日本并非威胁,只是一种发展机会。但即便如此,在阿北结束服务之前,有人感觉“知华派”的声音正在弱化,“知识派”受到压制,使得两国关系再次陷入僵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