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容,殷商末年的大臣,以其贤明和忠诚著称。然而,他与纣王的关系却始终不佳。《史记·殷本纪》记载,尽管百姓爱戴他,但纣王仍将其废黜。

据说,商容多次直言进谏,对纣王的暴政进行批评,这自然触怒了后者。一种说法是,他甚至被囚禁在狱中,《鹖冠子·备知》中提到:“商容拘而蹇叔哭”,表明他遭受了严重的惩罚。

周武王统一六国后,为表示对古代贤者的尊重,将箕子释放,并恢复了商容的地位。这一点在《礼记·乐记》、《荀子·大略》等书中有所提及。其中,《荀子·大略》写道:“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

除了这些官方记录外,还有一段更加生动的情节出现在《韩诗外传》的第二卷。在那儿,我们得知,在纣王统治下,商容曾试图以礼乐教化他,却最终失败。他因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离开了朝廷,最终隐居于太行山麓。

当周武王克败殷军并登基时,便想要授予商容三公之职。但是,当事人坚决推辞,不愿接受这一荣誉。他解释说自己曾经试图改变纣王,却失败了,因此无能为力;同时,他也没有像其他一些官员那样诤諫,而是选择隐退,这显示出他的无勇气。此外,由于他的能力不足和缺乏勇气,他认为自己并不适合担任三公这样的重要职务。

最后,一位君子的评价被记录下来,他们赞扬了 商容自我反省的能力,同时批评他过于谦逊地低估自己的才能。这段故事通过强调个人品质和行为,以及他们如何影响历史进程,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丰富的人物画像,即使是在远离正统历史记载的地方,也能体现出一个时代人物的深度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