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的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繁荣昌盛的时候,但他14岁时安史之乱爆发,他经历了战乱和家国之痛。宝应元年(762年),他被封为天下兵马元帅,随后平定叛军,被赐铁券、图形凌烟阁。广德二年(764年)正月,他被立为皇太子。
大历十四年(779年),代宗病逝,李适继位,是为唐德宗。在位期间,他实施革新,但许多措施因为积重难返而收效甚微,有些虽然初见成效,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他的雄心最终消失殆尽。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初一,李适因流泪哀叹患病,并在二十多天中去世。大约享壽六十四岁。他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被葬于崇陵。
四大矛盾之一:由即位信任宰相演变为对大臣猜忌,并形成拒谏饰非、刚愎自用的性格。此外,由武力削藩转变为对藩镇姑息,使朝政呈现昙花一现的局面。矛盾之二:由削藩转而变为对藩镇姑息。在建中二年的河北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病死后,他坚决拒绝了其儿子的继承请求,这触发了魏博、淄青等节度使的反抗,最终导致战火蔓延至河南。矛盾之三:对内廷宦官由疏斥转变为委重,以宦官掌握神策禁军成为制度。在遭遇“泾师之变”后,他开始依赖曾在东宫时忠心耿耿的窦文场和霍仙鸣等人,而不是朝廷官员。这改变了他的态度,对待宦官更加宽容甚至委以重任,从而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基础。
最后,在四个矛盾中,即位后的德宗展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动摇性,无论是政策上的变化还是个人情感上的波动,都体现了一种缺乏明确方向和坚定信念的特点,最终导致他的统治无法持续地推动国家前进,而只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个悲剧性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