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北海郡营陵县人是仪,以字子羽闻名于世。他的名字背后隐藏着一段曲折的命运之旅,而他对东吴的发展贡献巨大,却又默默无闻。
早年间,受郡相孔融嘲讽,他改姓为是,以避免被轻视。他曾投靠刘繇,但随着刘繇战败而转投孙策。在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是仪不仅得到了重用,还被授予骑都尉之职。
在建安二十二年,当孙权与吕蒙商讨伺机收回荆州时,是仪积极备战,并给出了赞同意见。之后,在襄樊之战中,是仪作为忠义校尉,与孙权一起讨伐关羽。黄初元年,他被任命为裨将军,并封爵都亭侯。
然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是儀的人品和廉洁。他宁死不诬人的正直,以及对于国家、人民负责的态度,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令人敬佩的人物之一。在病危前,他留下遗嘱要求简朴葬礼,这种节俭和高尚的情操,更是加强了人们对他的敬仰。
通过是儀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个人品质上,他都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他虽然没有留下太多显赫的功绩,但是他的影响力却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为东吴带来了稳定的政局和社会秩序。这就是为什么说,是儀虽然不是众所周知的大人物,但他的存在,对于理解三国时期尤其是东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