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之所以在关陇地区设立府兵制,实则是基于其战略位置和经济实力的考量。《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曾在位期间,因洛阳的粮食供应问题而多次迁都长安,这也反映了当时皇帝对关中地区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为何隋朝的皇帝宁愿忍受饥饿也不愿意迁都洛阳。
首先,从军事角度来看,关陇地区自东汉末年起就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军事根据地。这里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连接华北与西部、南方与内陆的重要枢纽。此外,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战乱之中,该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对国家来说更易控制和调动。
其次,从政治角度考虑,在唐代之前,如同文章所述,即便是在面临严重饥荒的情况下,如唐太宗、高宗等人的例子,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虽然搬到了洛阳,但并没有改变整个制度,而是通过调运粮食解决问题。这也说明了从制度层面上讲,隋唐皇帝并不急于放弃这种既定的制度结构。
最后,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尽管韦皇后恋家,不愿远行,但这只是个案,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情绪。实际上,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地方可能会因为自然灾害或战争而失去农业生产能力,这时候,如果能够依赖一个稳定且富足的地方作为补充,那么即使短期内有困难,也能确保国家的长远发展。
总结来说,没有绝对必要将首都迁往其他地方,因为这样做需要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行政体系、社会秩序以及经济基础。而这些都是非常耗时耗力的过程,而且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可以的话,更换一些高官或者调整政策,就可以应对突发事件,比如大规模饥荒或者战争,而不必完全放弃现有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