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盘古的来源,众所周知的事,是最早出现在三国文人徐整的《三五历记》中。另外,《五运历年记》也记录了其化生万物的情形。而在《中国哲学史》教材中,引用了这两段历史资料。对于盘古传说的真实性,以及它是否反映了中国远古传说的真相,这本教材进行了论证,它指出:“虽然盘古创世的神话故事并没有出现在先秦文献之中,但正如吕思勉所说:‘今世俗无不知有盘古氏’,‘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由于远古时期没有文字,并且我们的祖先有述而不作的习惯,所以这个神话故事虽然晚些才被记录下来,但它所表达的问题应是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口耳相传的一种结果。

实际上,在河南和山东地区,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就已经有人知道盤古。在一些确凿年代为公元86年的例子里,有些神像可能早至新莽时代。这就推翻了“盤古来自印度”的观点。

王晖先生最近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他认为盤古是上古中国土地神“亳”的音变,并且否定了盘 古作为全宇宙最早、地位最高的创世主神这一观念。他的文章强调我们应该从中国本土文化中寻找盤 古神话的根源,以及重新将這個話題纳入到史学研究范围内,这对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发意义。

正如王文中总结过,关于盤 古来源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观点:“本土說”和“外來說”。支持“本土說”的学者们通常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他们的话:

第一,他们多数将「盤」字与「瓠」字联系起来,而「瓠」原是一只狗,而不是巨人;又,没有开辟天地、创造万物的大事迹或是如闻一多、常任侠等先生认为盘 古即是伏羲青龙的情况。但这些都是基于声母转化或者其他类似证据,但是这些情况往往不符合事实,因此结论很可怀疑。

第二,他们很多使用近现代乃至当代收集到的民族学和民俗学材料来讨论过去关于盾后的起源问题。这类方法面临着更多挑战。而持“外來說”的学者们则大都没有直接回答:如果三国之前没有这样的故事,那么在中国文化传统里面,又是怎样解释天地生成的问题?谁又是开辟和创造整个世界的大神?

此外双方使用基本史料时,对于史料来源追查不深,使原本有限的信息变得不清晰,不够充分,而且这种不足直接影响到了对盾后的正确理解。

除了王晖先生新提出的理论之外,还有一些主张盾后来自苗族「瓠」的音变的人,如清人苏时行《爻山笔话》,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乙集》,夏曾佑《中国历史》,闻一多《伏羲考》等。还有像茅盾这样的人认定盾后发生于南方,如他在1928年的初版书籍《中国鬼魂研究ABC》以及1981年的再版书籍中的描述。此外杨宽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盾后与「瓠」的关系存在,但是他否认这是来自苗族,而认为它可能来自北方或西北地区。他还提出了一个不同的理论,即盾后其实就是烛阴(烛龙)的一个形象,这一点也是顾颉刚和杨向奎共同提出并探讨过的一部分内容。而刘起则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角度,即把开天辟地的大神与今天的地球科学概念联系起来,以此来分析并解释不同文化之间如何处理这种类型的事情。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看待这份问题,都能够发现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不同文化之间对于同一主题——比如创建世界、大自然力量以及人类自身位置——会有截然不同的见解和态度。但真正关键的是,这一切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它们如何随时间演进并融合成各自独特的心理结构?

最后,不管我们选择相信哪一种版本,或许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每一种信仰背后都隐藏着人们对于生命意义、宇宙秩序及个人身份感的地方意识与情感需求。当我们试图了解另一个文化时,我们并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探索那些共通但又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也许才是我为什么觉得每一次跨越文化界限,都能找到某种平凡却又非凡美妙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