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阅读的网络消息中,有一则关于北京赵姓收藏家的故事,他在废品收购站偶然间发现了董其昌的明代书画册页。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董其昌,这位明朝著名的书画家和学者。
董其昌出生于1555年,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贫寒家庭,但他幼年就展现出了勤奋学习的态度,并且很快就有了一定的文名。他曾经几次进士及第,在宦海中沉浮多年,最终以太子太保衔告老还乡,后来病逝于故里。
作为明朝后期重要的书法家和山水画家,董其昌不仅善于吸收前人的长处,还能融会贯通,以自己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派。他追求自然闲适的情趣,其点画清秀遒丽、结体挺拔飘逸,被后世推崇为“淡雅之冠”。他的著作如《月赋》、《古诗十九首》等,都被视为典范。
然而,除了艺术成就外,董其昌的人品却是低劣的一面。在辞官归乡期间,他与子横行乡里,不仅谋胡宪副之孙女为妾,而且淫童女而采阴。他的行为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最终导致了民众对他的抄案事件。这件事情被称为“董宦案”,成为明代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之一。
此事传开后,一些说书人编写成了《黑白传》、《五精八魂》等小说,以讽刺他的人品。而当时苏州人钱二将这段历史改编成说唱节目,在松江四处演绎。当时生员范廷芝路过听闻,便遭到了董家奴仆报复,并最终因气逼而死。这件事激发了广泛的情感反应,从市井小民到知识分子都参与到了讨论和谴责中。
随着事件发展,此事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百姓拥挤街道,对抗怒声载道;官方试图平息事态但未果;甚至最后民众焚烧了他的住宅。此事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权力滥用、腐败问题极高敏感性,以及普通百姓对于正义诉求的声音不能轻易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