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宾的酒作坊中,邓子均以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对技术工人的重视,开创了“利川永”。他不仅雇佣了许多专业人员,还赢得了总技师赵铭盛的尊敬。赵铭盛深受感动,并将自己的烤酒技术传授给邓子均,并嘱咐他的儿子赵范先要照顾“利川永”。

随后,邓子均在名厨的指导下,不断改进烤酒技艺,使曲酒质量大幅提升,最终在夹江、洪雅、犍为、嘉定、雅安等地广受欢迎。

接下来,他转而尝试生产杂粮酒,将高粱、大米、糯米、玉米等多种粮食混合酿造。这一过程中,他经常与消费者交流,以便根据反馈不断完善产品。在1925年,他成功去除了含油质和碱性的成分,使杂粢酒品质达到了同其他曲酒相当水平。

18年后,邓子均继续实验,最终确定五种优质粮食:高粱、大米、糯米、三谷及荞麦,用以酿造“五 粒液”,成为香气醇厚的佳酿。21年时,他正式申请注册商标,并精心设计瓶装。此举使得“五 粒液”声名鹊起。

然而,在33年之后,由于日机轰炸威胁,邓家决定将作坊转让给同业经营,同时迁往南溪,“利川永”的生产也随之暂停。在38年的某个时候,即使条件允许重新开始生产,但由于税率过高和货币贬值问题,这款珍贵的产品最终未能恢复生产。

直到1952年的新中国成立,当宜宾专卖公司国营酒厂成立并开始恢复“五 粒液”的生产时,只有原创作者邓子均掌握着这款绝活。他提供了配方,并担任技术指导,从而确保产出的每一滴都能回归至最佳状态。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五 粒液”再次走红市场,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其独特余香更是深受人们青睐。